
秋风渐起,蟹肥菊黄,又到一年品蟹时。近日,位于金山枫泾镇的开太国家级生态农场正式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有机大闸蟹捕捞季。曾经的小蟹苗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成熟大闸蟹,在蟹塘中自在游弋,尽显鲜活姿态。

在农场大闸蟹养殖塘边,工人们正忙碌地收网捕捞。刚出水的大闸蟹外壳青亮、体型饱满,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分量十足。“好水产好蟹,大闸蟹的鲜美,关键在水质。”开太国家级生态农场场长罗新华介绍,养殖塘中密植水草,形成了天然的净化系统,水质可达饮用水标准。水草不仅净化水体,还为蟹提供了天然饵料和栖息场所。
“我们的大闸蟹不添加激素、脱壳素,养殖周期长达300天牛牛策略,闻起来就有浓郁的天然蟹香,冷食也不腥,肉质还带回甘。”罗新华手捧刚捕捞的母蟹说道。首批上市的母蟹平均重达3两,部分可达4两,肉质紧实弹牙。预计半个月后,公蟹也将陆续上市,满足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

这份优质口感,源自农场对生态养殖的坚持。与市面上常见的高密度养殖不同,这里每亩仅投放500只蟹苗,远低于常规的2000只,确保每只蟹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自然生长,避免了拥挤带来的品质下降。
农场还模拟大闸蟹的自然生长环境,适量投放淡盐水,激发其洄游育肥的本能。塘边设置的窗纱网,让蟹在爬行中自然摩擦肚皮,无需药物清洗,白肚便洁净无垢。

作为上海唯一获得有机认证的大闸蟹品牌,其“口粮”也颇具匠心。农场采用自有有机地块种植的玉米、紫薯,搭配新鲜小杂鱼、螺蛳等天然饵料,杜绝人工添加剂,让营养在慢消化中沉淀,转化为纯粹的鲜甜。罗新华表示,正是这份对自然的尊重,让他们的大闸蟹虽晚上市1-2个月,却赢得了“慢养出珍味”的美誉。

十年耕耘,开太国家级生态农场大闸蟹已积累了大量忠实顾客。“很多老客早就开始咨询预订,开捕前蟹卡就已售出数百张。”罗新华透露,今年养殖面积达400多亩,预计产量10-15万只,捕捞期可持续至春节。除了多种规格的蟹卡与礼盒,基地还推出社区团购,方便消费者选购。
为保障“从塘口到餐桌”的新鲜,农场建立了“捕捞—暂养吐沙—无菌打包”标准化流程,江浙沪地区两日可达牛牛策略,其余地区客户三日内也能品尝到这份鲜美。
高忆管理配资网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